前言: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谭锦燕心理咨询工作室
谭锦燕心理咨询:读懂了“人性”二字,也就能看透这个社会了
如果留意一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自古以来绝大多数的社会问题其实都是文人搞出来的。
因为文人是肚子里装着墨水,脑子里竟是坏水,面对社会问题总是要指指点点的。
老子告诫世人“不敢为天下先”;“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但文人们却偏偏一肚子“愿为天下先,以求名垂青史”的治世情怀。
其中虽出了些名臣名士,但绝大多数人不是碌碌无为就是祸国殃民。
就拿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问题来说吧,很多人将责任归结为晚清政府的闭关锁国。
但其实这只是表面,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根源来自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两大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曰地大物博,二曰奇巧淫技。
地大物博是唐代韩愈提出的,大唐的国力和疆土在当时的世界确实是数一数二,而由此也就给后世一种莫名的自信,那就是外边都是些边陲小国,与我国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
而且回首历史三千年,重农轻商一直是我们国家的政策倾向,对于科技发明更是禁为奇巧淫技。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墨翟的《墨经》就有很多科技方面的记载,比如小孔成像。公输班用竹片造出过能在天空飞行三天而不落的木鸟,比飞机的发明要早太久,但很多东西都失传了。
虽然后世也有四大发明、火器等等科学技术成就,但总体来说我国科技的发展还是受到儒者 “玩物丧志”观念的制约,一直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
所以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文人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第二,文人都有个特点,有句老话讲:“文人千古相轻。”
就是文人都互相看不起。
文人们读书,总是读着读着就分了团体,开始讲师承、门派了。
而有了门派之分,很多斗争也就诞生了,这些文人的斗争可比武夫打架严重的多,不知搞乱了多少社会。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宋明时期的理学,宋代的诸多党争其实都是因为理学的盛行而导致的。
宋代诞生于乱世之终,当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势刚刚结束,由于长久的战乱正统的儒家思想和心法其实已经近乎失传。
这时候一些读书人为了文化的延续,重新找来了孔孟的书籍,整理了一下就自称得到了儒学道统。
本心是好,但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吃透儒家真正的人文精神,搬了一些儒家伦理道德的外套,又抄来一些佛道两家的心性观点,创立了理学,搞了一出“光头和尚戴孔帽”。
结果不是整日大谈做人的规矩,谈三纲五常,压迫妇女,就是静坐观心。
以致后来宋代的官员整日都在拿君子和小人说事,都在分辨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那到底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呢?根本分不清。
分不清怎么办?
那就拉帮结派,各个帮派都说自己是君子,互争学术正统,国家也就这么完了。
所以后世诟病这些理学家是:“无事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平时高谈阔论,做人治世的道理一套一套的,可真到了危急时刻,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一头扎到海里,一了百了,保全了忠烈之名,剩下的事,皇帝您看着办吧。
所以想来大宋的皇帝也是够难的,养了一群大臣,国家有难一点用没有,还得把烂摊子留给自己。
不过理学倒也不是一无是处,理学的概念就像考试大纲一样,非常适合科举,所以后世直到清朝一直在沿用这套大纲来选拔“公务员”。
尤其是明朝,因为这套大纲是朱熹总结出来的,而明朝的皇帝,也姓朱。
这也就导致了这种不良风气的延续。
虽然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尝试打破理学这种死板的教条主义,掀起了一波心学热潮,但在王阳明死后,心学正统便也在弟子们的分歧下分了家。
而之后张居正、严嵩、高拱等人勾心斗角的内阁斗争,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阳明学和理学的学术斗争。
所以,该怎么评价文人呢?也只能说毁誉参半吧。
其实,我们仔细品味这些不断循环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搞乱社会的不是文人读的书,不是理学、心学、儒家等等这些思想。
而是普遍存在的人性。
尽管人性问题无数的文人都在强调,但到了现实中又有几个人真正注意到呢?
观点永远是自己的对,文章永远是自己的好,这是文人的通病。
老实说不光文人有这通病,我们所有人都有这种毛病。
文人读书所以讲学问是自己的好,现在人都喜欢看小视频,我敢说视频里那些漂亮的姑娘都觉得自己是全网最漂亮的,这种心理现代人叫自恋。
儒家讲这叫“傲”,“傲”乃百恶之源头。而佛家讲这叫“我相”,也叫“我慢”。其实就是自我意识太强。
人是绝对都在某个方面存在着这种问题的。
比如那些儒者平日里大谈学问,讲“未发之中,发而中节”的心法,谈“格物致知”,你拿来他的文章反对一下试试看?
立马就会生气,哪里还记得什么“未发之中”的静。
再说很多学佛之人,学习佛法本就要有万法皆法的宏大胸襟,但现实中又有几人做到了呢?
上至禅宗五祖的衣钵之争,神秀未得衣钵,心有不服便自立一派,搞了个南能北秀,其弟子更是欲加害惠能,这岂是佛之行径?
下至当代,学佛之人都是各有各的法,听不得别人说法,总觉得别人说的不对,各种抨击、反对、佛辩。
佛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等争论便已是犯下口业,是着了我相。
再有一些人整日打坐,修清净梵行的功夫,看起来功夫不错,但你如果过去骂他几句,说他是歪门邪道,你看他功夫还在不在,肯定全忘光了。
所以,真正修行佛法,要修到“无相”的境界,入那究竟空的境地。
谈自己的观点,更要去拥抱别人的观点,海纳百川,而且别人的恶语、批评其实正是修忍辱波罗蜜的时机,忍得住此辱,方能有所成就,破了我相。
儒家也是一样,很多人受到别人的批评、谤语,心里特别难受,想不开。
有些人就劝他们不要去理会,但其实都是瞎劝,站着说话不腰疼,谁被别人说了都不开心,很难做到不理会。
所以肯定要理,怎么理呢?
古人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遭到别人的批评,心里不给自己找借口、找理由,先反思一下自己,其实能做到这样,就已经是很高的修为了。
之后如果发现自己确实存在问题,那么改掉,如果没有,那就引起注意,不要犯这种问题。
而且不光是不好的言论如此,人听到表扬和恭维也同样要注意,甚至说更得注意。
比如有些人学问大了,或者当了领导,这个时候如果下面人天天什么事都是“领导说的对”。
那就得注意了,恭维的越厉害,越不靠谱,你自己心里的优越感也会越强,这就是傲气,是我慢,时间久了是要把人活埋的。
所以为什么人位置越高,心态越难调节,因为位置越高傲气也就越大,但自古以来谤随名高,一个人名气大了,学问大了,或者当了官,受到的批评和指责也就越多。
这样心里的落差就肯定很大,心态问题往往也就严重了。
比如小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作者,闲来无事发表点观点跟朋友们聊一聊,大家随便看看,要是不认可那就喷两句,开心就好。
但如果是专家发表的看法,那么可就真的有很多人要较个真了,而且非要找出点问题来反驳不可。
所以要想明白,没有足够的胸襟和气度,还是别往那个高位置上爬,否则怕是要气死的。
总而言之,这就是人性,很多人看罢总觉得人性险恶,其实哪有什么善恶之分,随和看待就好了。
就好比我们常常骂别人“妇人之仁”,说别人不够果敢,一般人听了之后都很生气。
但要是我被骂了,或许还高兴呢,妇人之仁就是仁啊,仁可是孔圣人追求的核心思想。
妇人之仁就是母亲对孩子那种纯粹、无私的爱。
所以要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妇人之仁”那搞不好社会上就没有那么多阴暗了。
所以,这就是人性,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研究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讲社会发展到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时候,私有意识就会消除。
但在我看来,就算到了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时候,想要消除私有意识,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老祖宗这条心性学的老路。
因为人才是这社会的核心,而心性则是人的核心。
谭锦燕心理咨询工作室: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