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801296628
扫一扫

扫一扫

取消
N行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资讯 >
N行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资讯 >

谭锦燕心理咨询:投射效应

发布时间:2020-07-10 08:15    浏览次数 :   

前言: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谭锦燕心理咨询工作室
 
谭锦燕心理咨询:“投射效应”鲜活的“读心术”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个偌大的围栏里,有一头猪、一只羊和一头奶牛。有一天,牧人走进围栏里捉猪,那头猪大声凄厉地嚎叫,拼命地反抗。那只羊和奶牛见猪一直在嚎叫,扰得它们心烦,便一起责备道:“猪啊,你嚎叫什么,他也经常捉我们,我们就没像你这样啊。”
猪扭头答道:“两码事,好不!他捉你们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他捉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羊和奶牛是以自己的常识来判断猪的遭遇。我们不能片面地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判断他人的情形,以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投射效应普遍存在,人们往往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理特征(比如个性、好恶和情绪等)归属到他人身上,这种做法就是“投射效应”,又被称为傻瓜定律。
成语“疑邻盗斧”,说的也是这么一回事。因为怀疑邻居偷了自己的斧头,所以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像小偷,但是最后却发现,斧头根本没丢,也是典型的投射。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心理学家希芬鲍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请一些大学生来接受测试,将他们分为两组,给其中一组大学生放映喜剧电影,让他们心情愉快;而给另外一组人放映恐怖电影,让他们产生害怕的情绪。
 
然后,他又给这两组大学生看相同的一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结果,他们大部分人将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视为自己的情绪体验,也就是说,看了喜剧电影心情愉快的那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也是开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电影心情紧张的那组大学生则判断照片上的人是紧张害怕的表情。
 
一个斤斤计较的人,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小气;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觉得大家都很大方;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觉得每个人都藏着无数暗箭;一个急脾气的人,觉得人人都是火药桶……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是觉得别人是傻瓜,而其实自己才是最大的傻瓜。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因为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中来推测此人的真正意图或者心理特征。
 
该作用甚至可以应用到心理测评上,例如著名的罗夏墨迹测验。在1921年,瑞士精神科医生罗夏进行了一个测验,其方法就属于投射技术。该测验的材料一共由10张精心制作的墨迹图所构成,图片制作过程是把墨水涂在纸上,然后折叠成对称的浓淡不一的墨水污渍图,其中7张是水墨墨迹图,3张是彩色墨迹图。接下来,测验分成两步:
第一步是联想阶段,把10张图片按照顺序逐一交给被试者,问他们看到了什么,不限定时间与回答数目,直到无回答时再换另外一张,同时做好记录;
第二步是询问阶段,看完10张图片之后,再从头到尾对每一个回答都询问一遍,问他们看到的是图的整体还是部分,为何说像某种事物,也做好记录。两个阶段询问结束之后,测验也就完成了,再分析结果。它主要是通过观察受试者对于一些标准化墨迹图形的自由反应,评估他们投射出来的个性特征。
投射效应中,当观察者和观察对象非常相像时,观察者的知觉会非常准确,可是这并非由于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由于这时的被观察者和自己相像。人虽然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人和人之间毕竟存在许多差别,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对他人做出的推测可能并不正确。
可以说,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甚至隐藏很深的一面。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难以搬动。很多时候我们口口相传的那个人,可能并不是真实的他。
你眼中节省每一笔开销的吝啬鬼,也许是因为他把所有的存款都寄回了家;你所以为的一脸冷漠说话刻薄的人,在危急时刻却正义感爆棚特别有人情味。不轻易去定义和评价他人,体现了一个人的觉悟和素养。
 
只是人们一般很难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观察和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人们做事情都具有惯性思维,哪怕是帮助他人,也会受到这种惯性思维的影响。比如,我们给朋友买了件自认为很漂亮的生日礼物,之后发现朋友并不喜欢,很少会拿出来观赏;还有一位母亲,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个钢琴家,一直未能如愿,便想方设法地把她的梦想寄托到女儿身上,继而培养女儿成为钢琴家。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在别人眼中也同样应该如此,这种习惯性思维任何父母都具备。
在日本,洋娃娃代表着小女孩希望自己长大后的形象。芭比娃娃在日本刚推出时,在青少年眼中,胸部太大,腿也太长,蓝眼睛一点也不像日本少女,因此销售不佳。
公司修正了芭比娃娃的胸部和腿,也将眼睛改变成咖啡色。两年内芭比娃娃卖出了近200万件。起初公司损失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公司假定了日本市场和美国市场具有相似性,在美国受欢迎的芭比娃娃在日本同样会受到欢迎,结果却没有如期所至。
这是忽略投射效应的后果。
所以销售员如能很好地运用客户心理的“投射效应”,帮客户进行情感转移,销售的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
 
在生活中总是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孩子对美术很感兴趣,可家长却仍旧认为孩子学习舞蹈会更好一些,于是自作主张为孩子报名了舞蹈班。家长的初衷自然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所收获的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强压在孩子的身上。
 
前段时间因为节日的原因,家里的几个亲戚就聚到了一起,之后就开始闲聊,可是在谈论到每一个家庭孩子的未来时,所有的亲戚都开始唉声叹气。
有一个亲戚开始埋怨自家孩子不求上进,家里几代人都是老师,他非常希望孩子也可以成为老师。于是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这种概念,可谁知道孩子长大之后,偏偏没有向父母所想的那样去发展,而非要去搞策划,那个亲戚觉得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职业,将来只能自讨苦吃。
在这个亲戚埋怨过自己家的孩子之后,也有许多亲戚开始负荷,表示自家孩子也是一样的,和自己期待的一点都不同,觉得他们的职业不好,觉得他们一直碌碌无为,白费了他们一生的心血。
难道真的是这些孩子不优秀吗?其实孩子不优秀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孩子本身,而是在于父母的投射效应。他们觉得孩子就应该听从自己的安排,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发展,但是当孩子的所作所为并不符合预期的时候,就会认为孩子不优秀。
 
其实,激励孩子好好学习,也能用到“投射效应”。我们不妨看一个例子:
马红的儿子晓宇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学习一直都非常认真刻苦。眼看孩子就要上初中了,马红最近却发现,儿子经常上网玩游戏。只要他回到家里,就会趴在电脑前玩游戏,每次都是在马红的督促下,心不甘情不愿地打开书包写作业。只要一写完,晓宇第一时间就去玩电脑。
马红心里很着急,她不想强行阻止儿子玩游戏,那样会激起儿子的逆反心理。反复思量之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于是在第二天,马红就对儿子说:“这游戏好玩吗?”
儿子笑着对马红说:“妈妈,可好玩了,如果你玩,也一定会喜欢的。”
马红借机说道:“这游戏这么好玩,那我每晚陪你玩好不好呀?”
儿子高兴地跳了起来,拍着手说:“好哇。”
接着,马红说道:“妈妈很愿意和你一起玩游戏,但是妈妈有工作,每天也只能陪你玩一个小时,这样行吗?”
儿子点了点头,说:“只要有妈妈陪我玩就行。”
在她的引导下,晓宇将每天玩游戏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从自我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这很正常。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才会时常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就告诉我们,在引导他人或驾驭他人时,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才能看透他的内心,掌握他的心理,这样才能够让别人为你所用。
所以禁止强迫才是每一个家长应该要做到的,我们所期望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而是要让孩子成为他们所期望成为的人,这才是家长最应该做到的。家长应该反省自己在家庭中是否存在过投射效应,如果真的存在的话,那么一定要停止,千万不要让自己的私心成为阻挡孩子成长的真正原因。
 
既然是一种本能,“投射效应”当然无可避免,但我们仍然能够有意识地减少它对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下面这几条建议或许对你有用:
1、保持距离,眼不见心不烦
对一个人不自觉的讨厌既然很难改变,更好的办法就是换一个环境,远离他们。
只要不经常看到,你会慢慢忘记他造成的负面影响。
2、关注自己的情绪,提前干预
人的情绪有70%可以通过身体表达。即使我们极力隐藏对一个人的讨厌,但是对方还是会很轻易感受到你的不友善。
察觉到你的不友善之后,对方往往也会做出负面反馈。结果自然是双方的恶意越来越多。
所以,当感觉到自己对一个人有所厌恶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干预自己的行为,减少恶意和扭曲。意识到自己会有扭曲的倾向,进而改正。
3、别急着怼,学会“示弱”合作
想让两个互相讨厌的人减少敌意,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必须协作完成一个任务并且成功。
如果你想让对方减少对我们的厌恶,可以让对方帮我们忙(而不是去帮对方的忙)。“弱者关怀”会让对方以后也更可能帮助你。
4、好好锻炼身体
身体素质不行的人心思也比较敏感。身体状况恶化时,对周围会更为敏感多疑,进而有更强的攻击性。而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锻炼来规避。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一方面应该客观、公正地去看待自己和他人,克服投射效应;另一方面,投射效应也可以化作我们识人的利器,通过某人对别人的评价,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他。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更清醒地认识投射效应,过更加清醒的人生!
 
谭锦燕心理咨询工作室: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
  • 我们的电话15801296628
  • 我们的邮箱1467906644@qq.com
  • 商务合作QQ1467906644
  • 我们的微信号1831005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