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锦燕心理咨询(调理):孩子沉迷手机把父母话当耳边风,屡教不改气爆炸,唤醒痛苦才有效
前言: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谭锦燕心理咨询(调理)工作室
谭锦燕心理咨询(调理):孩子沉迷手机把父母话当耳边风,屡教不改气爆炸,唤醒痛苦才有效
01
如果你经历过这两个场景,估计你也会被气得要爆炸:
场景一:临近期中考试,儿子却整天拿着手机在玩游戏,不管他的妈妈怎么好心好意的劝说,他权当没听到,继续戴着耳机,沉浸在手机游戏中;
最后老妈实在忍不住了,冲进房间抢了孩子的手机,没想到孩子竟然气急败坏地对妈妈大吼大叫:“我没有私自进你房间,你凭什么进我房间,凭什么抢我手机!”,妈妈当时被气得想要崩溃……
场景二:一名年仅15岁的孩子,整天沉迷于手机游戏,在一个月之内,竟然偷偷地刷掉了父母手机里2万多块钱,后来被父母发现之后,孩子也信誓旦旦地对着父母发誓——以后再也不玩手机游戏了,但是没过多久,孩子又旧“病”复发,继续沉迷于手机游戏;
而且除了父母,孩子的爷爷、姑姑手机里的钱,无一幸免被孩子偷偷刷掉了(用于充值购买游戏装备),而且每次刷完,孩子都会把“消费短信通知”给删除掉……
为什么父母帮孩子戒手机游戏就这么难呢?孩子游戏成瘾行为最初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够有效帮助孩子摆脱对手机游戏的依赖呢?
02
我们有必要把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屡教不改的“病因”给找出来,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孩子内心对“戒手机游戏”这件事充满了矛盾
正如世界潜能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在其著作中写道:
“人生中任何一个成功的改变,定然是基于神经链中对痛苦和快乐的诠释发生了改变。通常我们难以改变自己,是因为心中对改变充满了矛盾。”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一方面,他们当然也知道沉迷手机游戏,特别是偷偷刷掉父母银行卡里的钱,肯定是极为不好的行为——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有意识地删除“消费短信通知”,以避免东窗事发;
或者干脆对父母发誓、写保证书,做出改变的承诺,尽管事实证明,孩子的承诺并未兑现,但是我们愿意相信,孩子当时对父母的“承诺”是发自内心的,换句话说,孩子是有改变的意愿的。
而另外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放弃手机游戏所带来的内心满足和快乐。因此,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选择沦陷其中,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从内心里其实又是不愿意改变的。
结论:孩子之所以沉迷手机游戏而无法自拔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内心对“戒手机游戏”这件事充满了矛盾。
2. 父母把“戒手机游戏”这事看成是“应该”而非“必须”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爱玩手机游戏很正常啊,现在那个孩子不爱玩手机游戏呢?哪怕是意识到了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行为)的危害,也只是认为孩子“应该”要改变,而不是“必须”得改变,虽然是两字之差,但是其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应该
不少父母对孩子唠叨:“你应该去复习功课了。”或者说:“你应该少玩点游戏,多看点书。”,总之父母所强调的“应该”,听进孩子的耳朵里,所理解到的真正意思就是:“我可以待会再去看书。”或“我可以再多玩一会手机\游戏。”
也就是说,孩子潜意识里会认为,“应该”就是还有周旋的余地,就是可以不完全听从;这就好比到了晚上休息的时间,我们告诉自己:应该要去睡觉了,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掐点准时入睡呢?
必须
相比“应该”而言,“必须”所呈现出来的态度以及行为就迥然不同了。也就是说,到了这个点,我必须睡觉,任何事情都阻挡不了我准时休息的决心——不容商量且决不妥协。
同样的道理,父母在帮助孩子戒手机游戏这件事情上,只有抱以“必须”且决不妥协的态度,孩子才会真正做出改变,正如心理学家约翰.葛瑞德所说:
“想要获得改变,不是仅仅在脑海中出现改变(孩子)的想法就可以了的,而需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或孩子)必须改变才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通过咆哮、打骂、强制等气急败坏的做法来对待孩子的成瘾行为——那样只会导致孩子的成瘾行为越来越严重。
而是把帮孩子“戒手机游戏”这件事看的无比重要,并且想尽一切办法,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摆脱对手机游戏的依赖;而不是安慰自己,孩子应该改变,而是必须改变;并且是:我(父母)必须帮孩子改变——这件事紧迫到非解决不可。
结论:父母没有在态度上,认为这件事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必须要解决的事情,那么,就无异于留给了孩子“不改变”的余地和退路,孩子当然就无法彻底改变了。
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帮孩子有效戒除手机游戏呢?
“想要马上获得改变,唯一的办法就是产生紧迫感,紧迫到非得立马去做不可。”
世界潜能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写道:
“人是压力动物,只有在感受到压力时,人才会采取行动。那么为什么有人即使知道势在必行,还是不愿意作出改变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改变比不改变更为痛苦。”
也就是说,不管是改变孩子,还是改变我们父母自己,我们只需要反过来证明这样一件事,那就是不改变比改变要痛苦得多——把不改变和极端的痛苦联系起来,并使之达到临界点;而把改变和莫大的快乐联系起来;那么,孩子才能发生彻底的改变。
谭锦燕心理咨询(调理)工作室: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