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局外人》:“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前言: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工作室
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局外人》:“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有没有哪一刻,你觉得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看着周围人在职场拼命内卷,自己却选择成为全职儿女。
到了该结婚生子养儿养老的阶段,却还是孤身一人,毕业了却“还在做大学生”。
当别人在社交场游刃有余,自己却喜欢躲在小楼一角隔绝外界风雨。
1927年,鲁迅写下:“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15年后,在相隔一万多公里的国家,法国作家加缪通过笔下人物默尔索,也诉说着同样的话语。
世间纷纷扰扰,我却只想当局外人。
1957年,加缪的《局外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书里的默尔索,用一生写就了“什么是与世界格格不入”。
他的前半生,经历了母亲的去世,和女友玛丽恋爱,和邻居雷蒙做朋友,平凡而普通。
他的后半生,却因一次意外枪击案被搬上了审判席,审判他过往的一切。
最后,因为“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落泪”,默尔索被判处死刑,一生戛然而止。
当所有人都有权利对他进行指摘时,默尔索却执拗地忠于自己的内心,至死不做迎合之人。
加缪的《局外人》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荒诞的故事外壳,包裹着深刻的哲理:
短暂一生,真实做自己,不受社会洪流的裹挟。
走属于自己的路,不负此生。
保持自我,不迎合别人的标准
主人公默尔索一天接到养老院发来的母亲死亡通知单,他匆忙请假赶去。
母亲的葬礼很公式化,默尔索像像急切走完流程的“临时群演”。看着母亲朋友们痛哭流涕,听着院长的絮叨,他没有流一滴泪。
他深知母亲活着不快乐,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这也是他和母亲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不论是我妈妈还是我自己,并不期望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而且也不期望从任何人那里得到什么。我们两人都已经习惯我们这种新式的生活。”
葬礼结束后第二天,默尔索和女友玛丽一起去海滨浴场游泳,还看了喜剧电影。女友问他爱不爱她,要不要结婚。
默尔索觉得这个问题本身毫无意义。
“声名狼藉”的皮条客雷蒙想要和默尔索做朋友,他没有拒绝。他交友从来不看一个人的名声怎么样,甚至会为雷蒙去警察局作证,帮他说清打人真相。
有一次邻居脾气暴躁的沙拉玛诺老头,丢失了陪伴八年的“老伴”——一只西班牙猎犬时,别人只看到这个老头经常打骂这条狗,拒绝帮忙,只有默尔索帮他出主意,安慰他。
他还一口回绝了老板介绍的去巴黎工作的美差,理由是生活没有必要改变。
和周围的世界,默尔索像隔着一层坚硬的墙。
他独守自己的一套“生活准则”,追求爱情、追求事业这些热血的东西,在他身上似乎找不到一丝影子,像个局外人。
但对于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人,他却有自己的判断,从来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
正所谓,局中人有局中人的苦与乐,局外人也有一种自洽的生活方式。
生活打磨得每个人样子都不同,有人在社交场上尽显风采,有人就喜欢在自己的世界独领风骚。
没有一种标准,告诉我们“就应该这样”。
书里有一句话:“最通情达理的方式,就是不要勉强自己。”
生活中,我们或许厌倦了绑在身上的“枷锁”:
没有共情,被认定为自私的人;没有参加团建,被看作不合群的人;没有结婚生子,就成了“大逆不道”的人。
何来唯一标准?当一次次陷入内耗,一遍遍打磨棱角,用力逼迫自己嵌入那张社交拼图时,其实不知不觉间已经丧失了自我。
作家伍尔夫说:“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学会放下自责,不要为了迎合别人标准扭曲自己,生活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有主宰权。
宽于待人,不让偏见掩盖事实
有一天,雷蒙邀请默尔索去海滩木屋度假。在那里,遇上因与雷蒙结私仇上门挑衅的两个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拿着刀意图袭击默尔索,慌乱之下,默尔索扣动手里的手枪扳机,将对方杀死。
这是默尔索“悲剧”命运的开始。
这个本应被判为“防卫过当,过失杀人”的案件,突然间变成了一个全民审判的大案。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没有聚焦案件本身,而是开始调查默尔索的过往,当发现 “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没有掉一滴泪,葬礼后还有心情和女友看电影”,法官为之震怒。
他们找来在葬礼上的目击者,事无巨细地还原了默尔索的“冷酷无情”,用以佐证“他毫无人性,开枪杀人是因为他骨子里的邪恶,这种罪犯是社会毒瘤必须加以严惩”。
最终默尔索在长达十一个月的审判后,在法庭、媒体和民众一边倒的愤怒中,被判处死刑。
本来和世界有着距离的默尔索,在这荒谬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却深刻体会了一种“偏见缠身,被世界抛弃”的强烈的无力感。
正如书中所说:
“人们好像是在把他完全撇开的情况下处理这桩案子,一切都是在他没有参与的情况下进行。”
偏见杀人于无形,可以将一个人钉在耻辱柱上动弹不得。
人一旦有了偏见,就容易寻找蛛丝马迹,来论证“框定”的结论。
偏见害人,何尝不是在现实上演。
之前,武汉一个小学生在校内被撞身亡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
被撞女孩的母亲接受媒体采访后,网络上针对她的言论,却聚焦在她的身材和样貌:
因为她在采访时化妆精致,穿着香奈儿高跟鞋,身上是黑色高档套装,网友揣测她不爱孩子:“孩子死了还有心情换衣服化妆?”
因为她在视频中要求学校彻查真相,并向学校索要赔偿,网友揣测她把钱看得比孩子重要:“真痛苦是不会要钱和解的。”
因为事件频频上热搜,网友揣测她想炒作,为未来当网红铺路:“是不是以后要开直播带货?”
这位母亲在镜头前表现克制、妆容完美,没有满足一些人对受害者家属的想象。
就被安上了“不爱孩子,只爱钱,想当网红”的“罪名”。
最终,这位母亲不堪网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社会舆论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头上,也是一座山。
对待一个陌生人,人们容易脱离事件本身,反而抓住个人身上的细枝末节,大肆评判。
这种带有偏见的“证据”,恰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误解。
南辕北辙,无中生有,最终酿造成悲剧。
在了解事情真相之前,不随意下定论,不带有色眼镜看人,这才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尊重。
看清荒诞后,仍要热爱生活
临刑前,神父试图感化默尔索,想让上帝多一个信徒。
但默尔索断然不接受,消极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死亡。
他的心不为任何人所动,只是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但生命最后一刻,看着满天繁星,他选择和这个荒诞的世界和解。
罗曼·罗兰说: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世界纵然荒诞,享受自我、追逐美好的心却不可一日停止跳动。
有时候,生活中会有种种无奈。
当自己不符合别人的标准时,你可能遭受异样的眼光,你会退缩,会怀疑自己。
但总有想和这种阻碍对抗的人。他们看清生活的荒诞后,弄懂现实的残酷后,仍然选择勇往直前,仍然交付热爱与坚持。
这是真正的勇气,这是从泥泞中开出的花。
爱默生说过:“不要在你自身之外寻找你自己。”
世界也许荒诞,也许你特立独行格格不入。
但爱生活,爱自己,是一个人一生能写出的最美答案。
当有人能读懂自己的格格不入,报以最善意的眼神,这样的人,请珍惜。
当你面对不懂融入的“局外人”时,也请记得,给他们留一点空间。
愿你我都能在人生长河里,做自己、宽他人。
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工作室: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