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继I人和E人后,年轻人争相确诊“浓淡”
前言: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工作室
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继I人和E人后,年轻人争相确诊“浓淡”
互联网又有新人设了。
最近,无数网友纷纷确诊“淡淡综合征”,争先恐后给自己安上了“淡人”人设。
啥是“淡淡综合征”和“淡人”?
确诊了“淡淡综合征”的人被称为“淡人”,他们常用淡淡的、波澜不惊的态度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口头禅是“随便吧、都可以、无所谓、没必要”。
所谓,工作淡淡的、生活淡淡的、感情淡淡的、未来淡淡的、情绪淡淡的……淡人主打一个“不过分努力,也不随意躺平”的原则,总之,一切都是淡淡的,内心犹如一潭静水,任何事都不能让它起波澜。
面对一些事情,其实淡人并不是真的没有反应,而是“可以有,但没必要”。
就比如,职场淡人面对领导的“画饼”:“最近辛苦加班把这个项目收尾,老板很重视,做好就能转正,有奖金。”
淡人内外都波澜不惊,内心台词是:不想加班,但你都开口了,就随便做做吧。
不主动也不拒绝,还会回复一句“收到”。
再比如面对感情,分手时情绪也是淡淡的,回一句“哦”或者“好”,表示收到了。
面对两点一线的生活,也是将就过着就好,没有再多的热情。
不结婚不恋爱,小病靠治大病就算了,无欲无求,仿佛下一秒可以得道成仙了。
不是不可以再努力一点,也不是不可以再争取一下,而是觉得没必要。
保存自身能量,淡淡地接受,淡淡地表达,淡淡的,也挺好。
情绪稳定是淡人最大的特征,有一种平静的美感。
“人嘛,看开了就行。”
这很符合最近几年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偶尔发疯,大多数时候是平静下的松弛。
与“淡人”相反的是“浓人”,浓人有着充足的精力和外倾的感情,做啥都是“浓浓的”。
比如,社交关系浓浓的,会有很多的情绪;工作浓浓的,工作起来有干劲;生活态度是,日子有盼头,努力有回报,对未来总抱有希望。
“浓人”主打一个热爱生活,情绪饱满,和“淡人”形成鲜明的反差。
也有网友在浓淡之间,于是玩起谐音梗:“浓淡之间,原来我是间人。”
无论是浓人、淡人,还是浓淡相宜,都是当代年轻人对生活的态度,体现着他们的精神状态。
当然,这也不仅是一种性格人设和标签,还是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
淡人和浓人的走红,让我想起了之前的I人和E人。
I、E是风靡全网的MBTI测试的一种分类。
这个测试有16种不同倾向的人格模式,其中最火的分类就是I和E了。
I人是倾向于关注自我内心思想和情感的人,所以被称为内倾人;E人则相反,他们把注意力更多投入在外部世界的人和事上,是外倾人。
简单来说,I人是社恐,E人就是社牛。
比如,社交时——
E人:不讲话怎么认识?
I人:不认识怎么讲话?
周末放假时——
E人:周末没出门等于这周没放假。
I人:周末出门等于这周没放假。
MBTI测试以及I人和E人的讨论经久不衰,在互联网里虽是旧梗,但仍是热梗,还越演越烈,大家都乐不疲此。
以及最近的浓人淡人,这些不断出现的性格标签的流行,其实就是年轻人在世俗规训下认识自己的一个途径。
借由这些性格标签,很多人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自己,第一次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去研究自我,去关注自我,然后疗愈自我。
淡人浓人,I人E人,是掩藏在性格标签下自我天性的短暂解放。
一旦给自己贴上这些性格标签,仿佛自己所有不合时宜的、不合世俗的、不被人理解的行为都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
淡人可以自在地工作生活,不用强迫自己一定要每天打满鸡血、干劲十足地面对生活,丧丧的也没关系;I人可以让自己的宅家合理化,不爱社交,以社恐为由推脱掉很多不喜欢的事情,也不会被说不合群。
所以,年轻人忙着给自己贴性格标签。
性格标签走红的背后,是年轻人开始慢慢脱离世俗评价体系,不再强求一定要有主流价值观的成就,而是选择守住自己的能量,让自己活在当下,让自己在当下感受到幸福。
除了能得以自由呼吸外,他们也是通过标签在找“性格搭子”。
人并非孤岛,而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价值观和归属感。
即便是再内倾的I人,也会有寻找同伴的想法。
听说,互联网最活跃的并非E人,而是I人,因为I人不习惯线下语言输出,所以表达全在网上。
大家希望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希望能在人群中找到和自己相似的人,所以各种性格标签就成了最方便最快速的一种人类性格区别方式。
大家在给自己贴上性格标签后,不仅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有了群体认同和归属感。
就如“淡学”走红网络后,不少淡人纷纷感叹终于找到了组织,原来不止自己是这样,原来这世界有这么多人都有这种状态,自己并非个例,并非怪人。
性格标签带来一定自我认知,但我们也要警惕标签对我们的影响。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家长对自己性格的评价吗?小时候家长说孩子性格内向,那孩子真的会在人际交往中沉默,不主动发言,因为在性格标签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会倾向于做出符合标签的行为。
长此以往,小朋友可能只是因为当下因为心情不好不太想说话,却被大人贴上内向标签,长此以往,孩子对自我产生了内向的认知,就表现出内向的性格特征了。
性格是天性使然,也是环境造就。所以,给人贴标签,给自己贴标签,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我认知和行为。
我们可以是性格标签下的样子,但又不能只是标签下的样子。
被定义为I人的人是否真的只能向内索取“回血”自己的精力呢?
去公园感受自然,去看海,看日出,宅家上网看影视剧等等,这些都是I人最喜欢的“精力回血”方式,但他们偶尔也会置身于热闹街市中感受人声鼎沸,去感受与具体的人接触、交流的实际感受,获取一种活在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如此,尽管后续仍需要宅家回血,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社交。
正如“淡人”,他们的内心并非真如外表那样毫无波澜和“无所谓”,而是所有波澜都藏在平静表面之下,所有的“无所谓”都是在保护自己,在内耗的困境中,找到一丝自若与释然。
一篇文章里说:“‘淡’不等于冷漠和麻木,而是一种对社会和生活的温和抗争。”
他们温和地和这个世界博弈,温和地找到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相对舒服的生活态度。
但淡人也好、浓人也罢,或者是I人还是E人,这些其实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莫让标签预设了我们的性格,而后又束缚了我们人生的可能性。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一个标签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过度相信性格标签并非好事,反而会让我们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
认知自我,不单单靠这些所谓的性格标签,而是要在生活中,在与事与物与人的不断接触中,根据外界的某些反馈,以及自我最真实的感受,两相结合,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自我认知。
或许,在人生的某些时刻,你完全可以“淡妆浓抹总相宜”,也可以“I、E交换如常”,那个珍贵的、独一无二的自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
谭锦燕心理咨询、疏导(调理)工作室: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