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谭锦燕心理咨询工作室
谭锦燕心理咨询:你以为是自己笨才总是上当?不!是你不知道这些思维错误
提起专家,你的脑海里会想起什么行象呢?我对专家的印象是:穿着白大褂站在讲台上,身上戴着耀眼的光环,滔滔不绝地给听众灌输他的思想。
如果专家真是专家,他的言论才可信,对我们才有帮助。但是,现在有太多人打着专家的幌子,做的却不是专家的事情。他们为不良商家站台,误导消费者,让不明真相的群众遭受无端的损失。
就像《我不是药神》里面的张院士,他不是专家,但是却把自己包装成专家,给大家宣传治疗癌症的药。不明不明真相的群众看到他在台上有理有据的演讲,觉得他真的是专家,相信了他的身份,纷纷掏出钱买他的药。
这是权威偏误。人们天生对权威有一种无条件的信任感。很多人只要一听到专家的名字,就认为对方是权威,应该相信。但是,很多例子也证明了权威也会出错。
1978年12月28日下午,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173号航班从纽约飞往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在到达波特兰机场后,机长向地面发送了要请求降落的信号,然后准备放下起落架开始降落。
但是起落架发生了故障,他们不知道起落架是否就位。
机长一直在检查起落架的故障原因,没有发现燃油越来越少,尽管副驾驶和工程师发现了这个现象,并提醒了机长。但机长没有在意,他们也太相信机长的权威,不敢去怀疑。结果,燃油殆尽,飞机坠毁,事故造成了10人遇难。
面对专家,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崇拜,甚至产生出信服对方的念头,德国著名的企管硕士、经济哲学博士罗尔夫·多贝里认为这是“权威偏误”思维的错觉。
除了权威偏误的思维错误外,我们在决策时还会遇到其他的思维错误,遭受金钱、时间、精力的损失。幸运的是,这些思维错误,都被罗尔夫·多贝里专门写在了《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这本书里面。
关于这本书,还有个这样的小故事。作者罗尔夫·多贝里一开始并没有想把这本书出版,他只是总结了自己经常见到各种系统性思维错误,想让自己避免犯错。结果他身边的朋友,包括《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在听说之后,非常感兴趣,认为他应该公布出来造福人们,于是才有了这本书的面世。
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各种专家接触,那么,如何判断一名专家是真正的专家,以及面对专家,我们还会犯哪些错误呢?
一.如何判断一名专家是真正的专家?
马克斯·普兰克是诺贝尔物理学家,他在1918年获奖之后,经常在德国各地做巡回报告,演讲他新的量子力学。
他的司机整天听,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教授关于量子力学这方面的全部知识,于是他对教授提议让自己代替教授来演讲。
教授同意让他上台演讲。讲完之后遇到有人提问,他却回答不出来,只好请教授来帮忙。
这就是“司机的知识"的思维错误来源,教授的司机并不是真正的专家,他的知识是在听了教授的报告之后获取的,他本人并没有真正对量子力学有研究,也没有把知识融会贯通。他以为只要把听到的专家知识复述出去,自己就是专家。
知识没有经过大量地系统学习和融会贯通,就不会变成自己真正的知识。
查理·芒格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真知识,来自那些投入大量时间和思考才获得的知识;另一种是司机的知识,他们通过模仿形象等,来转述知识,让外人看起来他们拥有“真知识”。
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所谓的专家就是这样。他们并不是专家,只是经过强化训练,让他们掌握了关于这一方面的专业知识。
比如,卖保健品的专家。他们也只是把厂家给的资料学习一番,然后那把内容转述给听众。再把自己包装一下,就让听众觉得他们是专家。
那我们如何判断这个人是专家,还是“司机”呢?
专家还是“司机”?
我们可以问对方能力范围之外的相关问题。
比如,对卖保健品的专家,除了保健品的相关知识外,我们还可以问他医学知识,看他的回答是否是否正确。
如果是正确的,那他就是真的专家。如果我们发现他说了半天全是在绕路,没有正面回答出正确的答案,他就是“司机“。
二.面对专家,我们还可能犯哪些思维错误?
1.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在近100年前发现。它指的是我们让某一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于此推及全貌,认为全貌也是美好的、可信的。一般由容易得到的、明显的因素,自动推论难以查明的因素。
光环效应最常见的是对外貌的判断。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形象美好,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认为他的心灵也是趋向美好。
对于专家,我们认可了专家的身份后,会觉得他的专业知识如此丰富,并由此推断他的人品可信,可以帮助我们规避一些不了解领域的错误问题。
很多消费品,尤其是医医疗产品,就是用利用了专家的光环效应,为他们的产品做宣传。在广告里,只要有一个头发花白的外国专家出来言之凿凿地说这是什么什么保证,非常值得相信,很多人就会掏钱购买。
我老家的一个亲戚就是医疗产品的受害者。他认为那些人是专家,说的话都非常可信。为此,他每个月花近千块钱在这个专家代言的医疗产品上。每个月上千块钱,对于一个没有收入的农村老人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产品如果真的有用也行,但是亲戚吃了之后,病情根本没有好转。但是,他还一直非常相信,认为是自己吃的量不够多,于是开始向儿子要钱购买。儿子既要顾自己的小家,还要负责父亲看病、住院、吃药、吃保健品的费用,搞得媳妇经常和他闹矛盾。
光环效应在我们身前竖立了一团迷雾,让我们难以看清对方是否可信。
面对一个陌生的事物,尤其是要想让我们从口袋里掏钱出来时,我们要排除醒目的标志,仔细思考和他有关联的事物,比如,是不是厂家请他来推广,他们是不是有利益关系,不要被他身上的光环效应迷惑。
2.预测的错觉
人们对未知的事物都有一种恐惧,期待有人能帮我们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我们提前做好准备。
在2012年之前,玛雅人的预言深受人们推崇,时不时被人拿出来讨论。很多人相信了玛雅人的预言,认为地球会在2012年12月21日毁灭。
记得我曾看到一个新闻,有一个农民工看到玛雅预言后非常相信,不到半年就花光了自己前半辈子的所有积蓄。当时间来到2012年12月21日,地球并没有毁灭,这个农民工崩溃了。
除了玛雅人,专家也非常喜欢预测。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某某专家预测未来股市会高走,或者某支基金会猛涨。
一位伯克利大学的教授曾经分析了284位专家10年内所做的 82,361个预言,结果预言的准确性不及一台随机数字生成器。
专家的预测不准确,为什么还要预测呢?
因为预测没有成本。错误了,也没有人追责,一旦成功了他们就会受到追捧,这样的性价比让许多专家对预测趋之若鹜。
我们可以预测简单的事情,比如我们在一段时间里的体重。越是复杂的事情就越无法预测,比如股票走势、天气、汇率、油价等等。
对于专家的预测,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作者罗尔夫·多贝里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中告诉我们两个判断方法:
第一、看看这位专家的预测有没有约束机制。比如说,如果他预测失败了会不会失去工作,会不会遭到处罚?
第二、这位专家的预测准确率有多高?看一看他过去5年的预测有多少?其中有多少预测应验了,有多少落空了?
哈佛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曾说,预言未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人。
正是因为未来的不可见,才让我们的生活多了很多乐趣,如果什么都是一目了然,那继续过同样的日子还有什么意思呢?
《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从52个常见的系统性思维错误讲起,让我们了解了在决策过程中,我们原来可以犯这么多的思维错误。并且这些错误在决策的时候根本发现不了,只会在事后回想起才知道自己做得不对。
完全做到避免所有错误谁也不可能,但是知道了这些知识,会让我们在决策时稍稍理性一点,长此以往,我们就可以做个明白人。就像把种子种在泥土,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纵然前期需要的时间长,但总能长成大树。
谭锦燕心理咨询工作室: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