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801296628
扫一扫

扫一扫

取消
N行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资讯 >
N行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资讯 >

谭锦燕心理咨询:生气便就是嗔恨心

发布时间:2019-11-14 08:05    浏览次数 :   

前言: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谭锦燕心理咨询工作室
 
谭锦燕心理咨询:佛教:生气便就是嗔恨心
 
生气,在佛教中称为“嗔恨心”。是对我们不愿听见、看见的人或事的反应。尤其是“自我”受到伤害后,我们往往条件反射般地现起这一烦恼。嗔恨心重,说明此人业障习气很重,很容易生嗔恚心,看人不顺眼,看事也不顺眼,这便是业障。
 
四观:此恶人即是以前的我,在无量劫的时间内,我一样愚凶狠。三观: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是佛,未来还是佛,不增不减。二观:人生如梦,在此梦中我们不应沉湎快乐,不应执著痛苦,梦中我、人、快乐、痛苦等等一切皆为虚幻,当一觉醒来时,无可寻觅。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
 
此身如此不净,依靠众因缘和合而成。而在何处生此贪欲?若被骂辱又在何处而生嗔恚?而我此身三十六种器官不净臭秽,如果一个不能多个也不能,因此不应生嗔。菩萨这样观照后得到四念处。得到四念处后就住于堪忍地中。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后则能堪忍贪、恚、痴。也能忍受寒热、饥渴、蚊虻、蚤虱、暴风、恶触、种种疾疫。恶口、骂詈、挝打、楚挞。身心苦恼一切都能忍受。所以叫做住堪忍地。
 
 
当嗔心生起时,则应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而非顺着这一心理惯性继续。很多时候,事情刚发生时我们并没有那么生气。但因为不懂得及时制止,使之在心中不断蔓延、壮大。嗔心正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所以,我们面对逆境或受到伤害时,应以智慧观照自己的心,使自己安心、静心。
 
谭锦燕心理咨询工作室: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
  • 我们的电话15801296628
  • 我们的邮箱1467906644@qq.com
  • 商务合作QQ1467906644
  • 我们的微信号1831005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