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801296628
扫一扫

扫一扫

取消
N行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资讯 >
N行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资讯 >

谭锦燕心理咨询:中庸至高的人生智慧

发布时间:2020-06-08 07:53    浏览次数 :   

前言: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谭锦燕心理咨询工作室
 
谭锦燕心理咨询:中庸,一种至高的人生智慧
 
之前我们简单聊了一下“中庸”这个词以及《中庸》总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含义(其实大部分人都误解了“中庸”的意思)。
前面说过“道”即是“率性”,也就是规避开人意识思考这一环节,仅通过最为澄明的心性本体而产生的本能反应。
但这其中便有一个问题,寻常人率然而起的本能发用未必就是真正的至善之“道”,因为人在接触外界的时候往往会沾染习气,这一点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这也就需要通过功夫去“修正”它,从本性根源处将其复澄明、归天命。
那么该怎么做呢?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子思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这里一定要注意一点,子思用到了“不可”这个否定词,“不可”是一个绝对的否定,而不是劝导。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绝不是平常理解的那样“不能够让道片刻离开”,而应该理解为“道是片刻都不会离开的,离开了的则不是道了。”
这是一个大的原则,本性这个东西,始终是与我们浑然一体,所以在体悟的时候莫不可犯了一味“内求”或“外寻”的边执。
通俗来讲,天热了我们不需要思考便知道想要求个凉快,这就是本性感受到“热”这个外因率然而起的本能发用。
在这一环中只要天气热我们是一定会第一时间感觉到的,不可能现在热了,十分钟之后再感觉到,除非身体患病,感官出现了问题。
而感知到之后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想求个凉快,这就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本性是时刻都在的,绝对不会离开片刻。
那么之后子思补充了一句“可离非道也”是何用意呢?
我们感觉到热了想求个凉快,但我们本身并不知道该怎么凉快,所以就有了去了解怎么能够凉快这个我们本性的第二次发用,这都是“道”之用。
但再之后,我们了解到了脱衣服、冲澡、喝冷饮等等都可以凉快下来。
在这一环节,本性的发用没有问题,但其发用对外产生的结果便有了善恶之分的可能。
若我们脱衣服去洗澡那很正常,自然是善。
 
但若是我们想喝冷饮,但却没有钱,便想到去超市里面偷,那恶行也就来了。
按此理去推导,人之个体所有的行为活动,不论善恶,便都符合这由本性的本能发用再意识动机的产生,最后转换为行为而对外展现这个行为逻辑。
所以此处也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将人的意识行为之间的逻辑性总结的如此精妙。
那么接下来,重点来了,既然了解了意识行为之间的逻辑,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
依旧回到寻找凉快方法的话题来,面对善恶不同的寻凉方法,寻常人的规劝往往停留在行为层面,告诉你偷东西是不对的。
这种方法没有问题。
但按照子思的行为逻辑,这种行为层面的劝说实属舍本逐末,就如同种花,不给根部浇水施肥,却天天往叶子上喷水,最终花也还是要枯死的。
所以,“修道之谓教”,我们要从本性处入手,通过从根源处入手,修正本性来使之后的行为展现达到“善”。
这也就是为什么子思要强调“可离非道也”的原因,子思担心我们把握不住何为本性,特意为我们划分了明确的界限。
我们想要找凉快是本性率然而起的反应,这是“道”。
但之后我们会思考凉快的方法,有了“思考”这个过程,这就已经是“离”了,“离”了就不是“道”了。
所以不要从这个已经“离”了的阶段下手,也就是不要仅仅区分哪一种方式是对的,哪一种方式是错的,而是继续往根源处挖掘,回到本性之道的层面,去下功夫。
 
这就是子思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也就是儒家心法的一个核心逻辑。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继续往下读,“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也就是明白了从本性处下手的人们,便要对于日常任何起心动念的瞬间去品查,在属于本性率然而起的本能发用处下功夫,自修其道。
本性的发用环节都有哪些?
且借佛家“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来看,也就是因感官刺激而带来的感受、意识、情绪。
这些心念时时刻刻都在发挥,所以君子要慎独。(这一点之前聊《大学》的时候曾详细说明慎独,人生最高深且简单的功夫,此处不再细谈)
最简单的例子,朋友借钱不还你很生气,结果每天总是会想起,想起一次,便生气一次。
时间久了,嗔怒的情绪积累起来便成为了习气,让你本性变得较为烦躁,甚至是狂暴,这是我们平日很难注意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要时刻将心性回归澄明清净的本位,念头一起便把它们调和下去。
注意是时刻,不能有一丝松懈,这一点曾子、子思、甚至明末大儒王阳明等都曾特意强调过,这是一个连续的功夫。
那么该怎么调和呢?
 
子思自然也知道我们会有这个疑问,所以他紧接着便补充了一句,也就是那句流传千年且饱受争议的名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句话也是关于“中庸”一词解析为“中之用”最好的证据。
心性原本澄明清净,没有喜怒哀乐这些情绪,一念不起的本位即是“中”,而当情绪、杂念发动的时候用“中”的境界去加以调和,使其回归本位的发用,叫做“和”。
这二者加在一起即是“中和”的妙用,也就是“中庸”就人之个体心性层面最为深层次的内涵。
所以后世理学家们时常强调要静坐,就是为了体会“未发之中”的感受。
可惜大部分理学家太过注重“未发之中”,而忽略了“发而中节”之用才是根本目的,以致理学后期陷入了“空谈误国”的乱象。
理学的功过是非这里不多论述。
最后,子思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句话是对之前论述的一个总结,人若是能做到时刻修正本性,让本性回归澄明清净的本位,以此发用,以“中和”之道入世,那么何止人世,天下万物便尽归于同,“万物育焉”了。
综上,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也是中庸思想的总纲领,把握住这个纲领之后,了解后面的思想便容易多了。
 
谭锦燕心理咨询工作室: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
  • 我们的电话15801296628
  • 我们的邮箱1467906644@qq.com
  • 商务合作QQ1467906644
  • 我们的微信号1831005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