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801296628
扫一扫

扫一扫

取消
N行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资讯 >
N行业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资讯 >

谭锦燕心理咨询:最高级的人才既厚重又“无用

发布时间:2019-12-10 07:59    浏览次数 :   

前言: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谭锦燕心理咨询工作室
 
谭锦燕心理咨询:最高级的人才,既厚重,又“无用”
 
我们经常把春秋战国连着一起说,其实,战国时期真正开始的标志性时间,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司马光也把这一事件,作为了《资治通鉴》的开篇。
晋国在整个春秋时期,基本都是强国,春秋五霸,没有争议的只有齐桓晋文,而晋国的强大基本上也延续到了春秋的末期。
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内部主要有六大家族,分别是,韩、赵、魏、智、范、中行,到了春秋末期,后边两家的势力逐步衰落,只剩下韩、赵、魏、智,四家争霸,而实力最强大的则是智氏家族,实力相对较弱的就是赵氏。
两大家族,在选择继承人的标准上出现的差别,则把两大家族推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智氏家族,选择了荀瑶,结果家破人亡;赵氏家族选择了无恤,也就是后来的赵襄子,则成为了赵国的开国之君。
每个组织、每家企业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也都明白人才的稀缺性,就像葛大爷那句著名的台词: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但是,如何定义人才,却好像是个大问题。刚才说到的,我们现在把人才和具体的技能挂钩,而忽略了人才应该具备的其他的品质和要素。
我们现在对于人才的定义,绝大部分时候是能解决具体的问题,有如利剑,所到之处,很多问题能够迎刃而解,所以我们经常按能力把人分为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以及具体的技能人才。这些确实都是人才,而且都非常有价值,对企业发展而言,这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今天,我们想聊聊另外一类人才。中国古代对人才的定义要高的多。人才这个词最早出自于《易经》(确切的说是《易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我们的祖先将有道之人与天、地并称,也就是与天地参(叁)。所以,人才的最低要求是在天地人三道中,起码明白其中一道,才能称之为人才。
 
我们先来看智氏家族是选择继承人的经过:
这是《资治通鉴》讲的第一个完整的故事。前几卷都是司马光自己写的,后边的是组织别人写的,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能深刻的认识到司马光对于选择人才、任用人才的观点,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这个故事从智氏家族当时的领导人智宣子想挑选继承人开始。他自己中意的是几个儿子中一个叫荀瑶的。智宣子表达完想法后,智氏家族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智果(这名字,真好,也真贴切,故事讲完,估计大家才能理解为什么这人是智慧之果)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智果的意见是,与其选择荀瑶,不如选择智宣子的另外一个儿子荀霄。原因是: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意思是:荀瑶比别人优秀的地方有五条,人长的仪表堂堂,孔武有力,多才多艺,长于文辞,口才出众,做事很有毅力,杀伐决断。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这些优点,或者放到我们今天的人身上,这绝对是上上之选,绝对是顶级的人才。而智果说他有一项不行,而且足以抵消前边这五项优势,是什么呢?如是而甚不仁。就是毫无仁爱之心。可能有些朋友看到这,觉得这智果也太大惊小怪了。呵呵,可能有些朋友看到这觉得是老生常谈,看不下去了。
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一点可能不是那么重要,但是级别越高,责任越重,这一条的要求也就越高。智果给出的预测就是: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实际的结果是什么呢?正如智果所言,而且智果也做出了一个很明智的选择,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其实我们想想,如果你认识这么一个人,很有能力,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他把他的能力用在做坏事、欺负别人上,他的优点也就瞬间被转化成了强大的破坏力。这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命运,可想而知,而且如果这个人身居高位,那就更可怕了。
荀瑶做的坏事就不具体说了,总结下来就是荀瑶能力很强,对其他几大家族进行反复的欺凌和压榨,最终导致其他几大家族联合起来,瞅准机会把荀瑶和智氏家族给灭了。这才有了三家分晋的三大家族的格局。而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则是赵氏家族的继承人赵无恤,也就是赵襄子。
我们再来看看赵氏家族是如何选出继承人的:
赵简子的儿子,年长的叫伯鲁,年幼的叫无恤。一日,赵简子说:我在常山藏了宝贝,你们去好好寻找。伯鲁带着人赶到常山,几乎要挖地三尺,带回来了包括名贵的药材、珍惜动物、异石等等。而出身低微的无恤,回来的时候,两手空空。无恤说:我找到的宝贝大得很,实在拿不了。赵简子说:愿闻其详。无恤答道:常山邻“代”,“代”可取也!而具体取得的方法是:占据常山,居高临下,四面出击,不停袭扰,待敌疲劳,聚而歼之。
当别伯鲁的人在埋头挖宝的时候,赵无恤站在山顶,遥望代国。这个答案,赵襄子当然很满意,后来赵无恤继位以后,先拿下了代国,拿到了赵简子给他藏好的宝贝。
 
其实,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在讲完了第一个故事,也就是关于智氏家族选择荀瑶作为继承人,最终失败身亡,智氏家族也几乎全族尽灭之后,给出了他评价人才的标准,也就是他的才德论,通过这德与才两个维度,把人才分为四类:才德双全的是圣人,才德都没有的是愚人,德性超过才能的是君子,才能超过德性的就是小人。圣人很难碰到,君子也不会太多,那这样的情况下宁愿用愚人,也不要用小人。因为愚人最多是干不好事,而小人的破坏力太惊人,荀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司马光在讲完这个故事之后,连着讲了五个关于魏文侯的故事,而核心,还是人才选择的问题,三家分晋以后,魏国是个小国,但是在战国时代也是强盛一时,有赖于魏文侯,这些故事就不具体展开讲了,只是总结一下:这五个故事分别说了,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具备的五大素质: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注重诚信,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有担当精神,不惜自我牺牲;包容不同声音,善于采纳意见;明确职责分工,不以察察之明。
这之后的一个故事也值得放在这说一说:
魏国当时要选择一个人来做相国,在两个人中间犹豫不决,一个是魏成,一个是翟璜,找一个叫李克的人商量,而李克是翟璜推荐给魏文侯的。
李克给出了五个标准,但是没有确定具体的人选,这五条标准是什么呢?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字面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
李克出来后,在回家的路上就碰到了翟璜,翟璜问他推荐的谁,李克说他只给魏文侯说了五个标准,没有具体推荐谁,但是如果魏文侯按这个标准来选择的话,应该是魏成。
翟璜有些气愤,发了一通牢骚,意思是自己不比魏成差,推荐了五个人都被重用了。
具体过程,限于篇幅,就不解释了,直接说结论。
翟璜推荐的五个人都是具体的业务层面的人,将军有吴起、西门豹等人,公子的老师等,而魏成推荐的是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魏文侯的老师。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有用”和“无用”,这里不妨说的直接一点,这几个人一个是对魏文侯在思想上、计谋上有所帮助,另外一大帮助就是魏文侯通过礼敬这些人获得了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声誉,让更多的人投奔他,为魏国服务。而翟璜推荐的几个人都是有具体才能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普遍意义上的人才。
这没有错,我们当然需要更多当今意义上的人才,也需要更多高级人才。这些高级人才可能看似无用,看似迟钝,实则厚重的人。
总体来说,在鉴别人才上,找到那些“有用”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具体的才干有业绩、历史都可以证明,但是找到那些“无用”但又能影响深远的人就非常不容易,因为这些人有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于无形,就像孙子与伍子胥一样,伍子胥经典的战例非常多,但是孙子基本没有流传后世的战例,为什么?孙子的策略是不战而胜,即使是战,也是胜而后战。打仗的目的不在于消灭对手,而是解决问题,如果打了100场胜仗,那是没解决问题,不是一个高明的将领。
 
上边的故事中,翟璜不如魏成的地方就是,魏成用子夏等人的名声,帮助魏文侯树立了一种求贤若渴的国家形象,并通过这个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为魏国服务,相比之下,魏成确实比翟璜的影响更为深远,也更有价值。
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种品质定义为厚重,厚重就是从长远出发,不只看到眼前的问题,而能从长远出发,并且不自以为功,就像后边故事里的田文和吴起的对比。
智氏家族和赵氏家族在选择人才上的差异导致了两个家族命运的巨大反差,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司马光的标准里,如果用这连起来的六个故事来思考,就会发现,第一层标准就是才德论,而在德与才之上,还要有一种“有用”和“无用”的区别。就像智氏家族在选择荀瑶的时候,看中的更多的是才能,而放松了对德的要求;在伯鲁和无恤的故事当中,伯鲁作为潜在的继承人,更为重视的是那些“有用”的东西,也就是金银财宝,而无恤则表现出了对地缘格局的深刻洞察,这其实就是“无用”之大用。
所以,最高级的人才,既厚重,又“无用”。
 
谭锦燕心理咨询工作室:加微信(微信号:18310056117)关注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协助企业解除危机,达成管理、销售等目标!解开你的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
 
  • 我们的电话15801296628
  • 我们的邮箱1467906644@qq.com
  • 商务合作QQ1467906644
  • 我们的微信号18310056117